《环境昆虫学报》
音乐作品的内涵往往是某种人生感受、体验、情感的高度概括甚至是深化,所以每一位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必然都会带有个人色彩,而这些色彩风格的形成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作曲家的成长经历、家庭影响、生活体验、内在学识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都会对音乐创作产生影响,同时作曲家的创作目的、想让音乐产生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音乐创作。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影响因素,艺术家才能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勾勒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我们才能听到、看到这些风格各异的音乐。而一个人的文化积累很大部分源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这会影响到个人审美与价值的形成,日后对音乐创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作曲家,其创作总会受到该时代的社会风尚、思想动态、文化倾向的影响,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有密切关系。总是会反映出该时代的精神及趋向;社会的普遍要求及审美习惯和趣味;该时代崇尚的审美理想。因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的音乐创作必然刻上时代的烙印和具有该时代的风格。作曲家受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对音乐创作的审美也会有所改变。
提及李斯特,绝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华丽的技巧,灿烂的音符一个接一个从他的指尖以各种令人惊叹的形式流淌出来,大家知道他的《12首超级技巧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以及1848年创作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和时隔13年再度创作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炫技”几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李斯特在标题音乐上所作出的贡献同样十分卓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美学理想有着十分密切联系。他认为音乐作品的真正存在,音乐的持久生命力,在于能为世界人民接受、欣赏、珍爱。所以标题音乐可以借助标题与文字说明,使听众便于理解与接受。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经常可以在李斯特的曲子中看到拜伦、歌德等那个时期著名诗人作家的诗句,他借助这些诗句来更好地提示音乐中的情绪表达,本文将以《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为切入口,向大家进一步讲述,他期望音乐具有诗歌一样丰富张扬的表现力,追求音乐与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结合。
我找不到和平,也没有理由打仗,
我又害怕又希望,火热又浑身冰透。
我飞天,却又得躺倒在地上,
我一无所有,却又拥抱全宇宙。
我身陷囫囵,却又半开罗网,
我不受囚禁,却又加上镣铐,
不让我活,也不让我从陷阱脱逃。
我是睁眼瞎,哑口却又在发言,
我甘心沉沦,却又高呼求救,
我恨自己,爱别人却又一片真心。
我靠痛苦活命,泪珠点缀着笑脸,
生固不足惜,死也不必愁;
我弄到这个地步,都是啊,为了夫人!
与这部作品同名的一部诗集《彼特拉克十四行诗》,选自《旅游岁月》的第二集《意大利游记》。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能够与但丁齐名的伟大诗人学者,李斯特的钢琴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就是在彼特拉克韵律和谐的十四行定型诗的启发下写成的,非常抒情缓慢而富于美感。其中《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应该是最为人赞赏的了,该曲目表现的是对爱情满怀期待与渴望,以及失恋的痛苦与迷茫,流传至今,已是诸多钢琴演奏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值得一提的是,《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引子部分的前四个小节,在音响结构上颇具特色。首先,从音乐音乐整体旋律上来讲,音调逐渐增高,力度也不断增强,音乐整体的渐趋上扬曲风也似乎在诉说着冥冥之中有某种情感在心里越演愈烈即将冲破束缚喷薄欲出。其次,右手部分在音区逐渐增高的过程中,却又始终隐藏着一个下行的小二度进行,这便是李斯特的神来之笔了。正是这个下行的小二度进行,使得引子部分的强烈情感相对能够得以明确。因为从钢琴艺术指导中的情感方面来说,下行音程一般情况下往往伴随着悲伤、期待、叹息、扼腕等复杂的不可名状的情绪,而在《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第104》中,这个小二度似乎是表现了一种痛苦与期待并存的爱恋。然而这种情绪并没有贯穿乐曲的始终,和强烈的“痛苦”还有“渴望”的引子形成对应之势的,是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结尾部分令人意外地选择了渐趋低沉的音节,力度也逐渐放缓。让听众脑海中不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段轰轰烈烈的炽热爱恋,痛苦和甜蜜不断交织,却又怀着某种期待,直至最后回归平淡,化为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