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
一、创作背景
《朱鹮》是一部纯美的舞剧,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正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的问题,呼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观众以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整个舞剧以主要人物鹮仙和樵夫为中心展开,围绕着在不同历史时期朱鹮的生存状态展开一系列人物情感的抒发。舞剧由三个情节构成:第一部分农耕时代朱鹮与人和谐相处;第二部分近代朱鹮灭绝;第三部分现代朱鹮呈现复苏景象。舞剧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述象征着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吉祥之鸟”朱鹮,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它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他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下篇主要表现内容为不知从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险恶了。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灭绝。1981年5月,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洋县意外发现了七只野生朱鹮,一度被宣告濒临绝种的“吉祥之鸟”又重新走入了人类视线。今天,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北亚,在人类越来越自觉的精心保护和悉心爱护下,朱鹮又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总的来说,舞剧的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前后是因果关系。如:第一部分朱鹮与人和谐共处的情节为全剧的铺垫式情节,第二部分朱鹮灭绝的情节为矛盾产生的情节,第三部分朱鹮的复苏现象为编导立意的部分。三个情节的前后是环环相扣且缺一不可的关系。
二、动作力效
拉班认为人体对于空间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是拥抱,一是排斥,从而带来运动是向心力的或是离心力的。借此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舞剧《朱鹮》舞蹈身体语言编排。按照舞剧《朱鹮》中表现的不同时期朱鹮的生存环境,在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不同环境中,朱鹮之舞呈现出丰富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变化对身体语言动作形成过程的影响。
舞剧上篇中,首先呈现了农耕时代,有以下5个场景:万物和谐、朱鹮出现、樵夫与朱鹮相遇相爱、群鹮的世界、朱鹮迁徙。在上篇之前的引子部分,编导并未急于让朱鹮的形象出现,而是以一片羽毛为依托,象征性地引入朱鹮的形象,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一片羽毛不只在舞剧开头出现,它更像是朱鹮的一个象征物反复出现在舞剧中。难得的是,这一片羽毛作为舞剧《朱鹮》的起点,也是舞剧的一条线索,在舞剧的后面部分也多次出现,紧紧与朱鹮的主题相契合,这样恰到好处的表现方法在交代了舞剧主题的同时,给予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更像是一股隐形的力量连接起了舞剧的始终。农耕时代的第一个场景万物和谐场景的舞段,主要起到了交代历史背景、生存环境的作用。这一舞段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中展开,舞台灯光以明亮色为主,群舞演员的服装以绿色为主,出现了一类模拟劳动的舞蹈动作,如除草、插秧、耕地等,都是对劳动动作的象征性模拟。表现插秧劳动动作的群舞动作,在身体直立与弯曲的高度变化和斜线队形的纵横穿插中,准确地体现出了劳动动作中重要的节奏特性。在怡人的大自然环境下,朱鹮的舞蹈身体语言在空间中的占有方式总体呈现着拥抱空间的特点。在场景二朱鹮出现的舞段中,在舞台上只有一棵大树做布景的情况下,编导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朱鹮在整部舞剧中的首亮相,而且通过对称的动态空间安排营造出了中国式的舞蹈和谐美。首先,从动态空间的角度看,场景二开头,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舞台上的一只朱鹮和一棵大树。大树的摆放位置在舞台的左斜后方,而第一只朱鹮的出场方式则是从大树斜线上的对角处,以跑动的步伐和展翅状的上身姿态亮相,并且接下来上场的6只朱鹮都是从这个位置出场。再者,这一场景中朱鹮一次出现的数量也十分有趣,分别是1、3、6、7,而无论什么样的舞动方式,朱鹮在舞台上占有空间的方式,总是对称的。由此可见,在诸多艺术门类中不只建筑可以通过中轴线的划分表现出对称均衡的美感,中国舞也能以自己独特的上场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中所追求的中庸和谐观念与审美。然后,从“力效”的角度看,在拉班的动作分析理论中“力效”由4种基本要素构成,即重力、时间、空间和流畅度。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千变万化的“力效”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