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昆虫学报》
昆虫识别与鉴定是针对我校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个性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昆虫纲的分目系统,重点介绍与农业害虫、天敌昆虫、资源昆虫有关的重要科及亚科的鉴别特征,重要昆虫种类的生物和生态学特性及识别特征。
该课程为选修课程,共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8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以叙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特别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意识。
一、优化课程内容
普通昆虫学课程涵盖面广,包括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1]。由于普通昆虫学课程时数的大量压缩,涉及昆虫分类学部分的内容较少,可以说是蜻蜓点水,而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昆虫分类学是学生进行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基础[2];因此,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开设昆虫识别与鉴定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从昆虫分类学角度出发,教会学生识别与鉴定昆虫物种,为今后的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在理论教学中,从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昆虫纲的分目和农林昆虫的常见类群识别与鉴定三个方面进行教授。在实验课的教学中,重点教授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八大目昆虫分目依据及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关各目分科的依据和各重要科的鉴别特征。
整个教学内容以确保达到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对农林业昆虫识别与鉴定的能力,对部分重点类群属级和种级进行比较和鉴定,培养学生掌握昆虫物种鉴定的技能和方法为最终课程培养目标。
二、调整教学方法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在8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内容,不能仅依靠多媒体的形态图片,而是要结合一些代表性昆虫实物标本来进行说明,尤其要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如在讲授鞘翅目特征及该目代表性科的特征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代表性鞘翅目昆虫标本,找出各代表性科的重要识别特征,并且选择不同科的昆虫类群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起进行讨论,观察标本的特征,最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总结归纳。
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对昆虫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和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效促进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中16学时的实验教学内容按照8次实验来完成实验教学内容。通常前6次实验课为基础实验,后2次实验课为综合性实验,而且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均须立即提交实验报告,然后评出实验成绩。
实验课开课前提前二周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员自由组合,一般为4~5人。在开课的前一周末指导各小组在学校周边采集一些昆虫,并将采集的昆虫标本带回实验室,教学生制作标本,之后再将制作的标本干燥收集保存于标本盒中。等下一周开始上实验课时,引导学生们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对照采集的标本去学会归类整理和鉴定。如采集的蝴蝶标本,让学生们先按照科(凤蝶科、粉蝶科、蛱蝶科、灰蝶科和弄蝶科)归类,同时对照标本列出各科的主要鉴别特征,再依据各科的鉴别特征编制二项式检索表,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并且要求同组的人员编制的二项式检索表尽量不雷同。针对蝴蝶种类的鉴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蝴蝶形态特征,查阅蝴蝶图书资料来鉴定,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每个学生对蝴蝶各科分类特征的掌握程度和识别与鉴定昆虫的能力。
判断每位学生对前期理论知识是否掌握以及是否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后2次综合实验中体现出来。如教师预先将整理好的8目约60科的昆虫标本放置在实验室的标本柜中,让各学习小组的每位学生从中分别各挑选出30科的代表昆虫标本,每目最少挑选不少于2科,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之间也要相互监督,做到各自挑选的标本类群不一样,之后再引导每个学生在实验课堂中依据检视标本在实验报告中编制目科检索表,并让学生对照各自挑选的标本说出各代表科的主要鉴别特征,直至每个学生能够达到要求。